首页 > 港台言情 > 重振大明朝
文 / 万里高歌

第一百八十九章 整肃朝堂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将情报部门改组后,接着就该是六部和督察院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外加督察院的左都御史可以是外朝的七位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了,因为内阁大臣虽是朝廷的核心,但他们其实是属于皇帝的内朝的组成部分的。只不过经过大明两百年的发展,内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宰辅了。

    朱友建看了看现在的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除了户部尚书郭允厚、礼部尚书来宗道和左都御史房壮丽之外,剩下的四部尚书周应秋、崔呈秀、阎鸣泰和薛凤翔四个,可以都是魏忠贤的铁杆,是必须要拿下的。不过崔呈秀已经自杀,周应秋也已经被下狱,等待着被问罪。至于阎鸣泰和薛凤翔两个,也已经被罢免了官职,早晚也要被拉清单的。

    除去这四个,朱友建翻了翻剩下的三个:郭允厚、来宗道和房壮丽的履历以及内阁送来的评语和锦衣卫的调查,发现这三个人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其中房壮丽是刚刚被自己起复才担任左都御史的,不论人家会干的怎么样,自己都不能现在就换人吧,不然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了?

    而郭允厚可以是一位能臣,身为户部尚书,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还能将户部打理的井井有条,供给辽东前线各类物资,不得不他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再来宗道,也是很厉害的一位,启时就很得启帝器重,朱友建即位前启帝还嘱咐他来宗道可堪大用,朱友建看看他也没什么大的恶迹,依附魏忠贤也属迫不得已,所以也就没再追究,让他继续做礼部尚书。

    空下来的四部,朱友建先看了看内阁递上来的名单,又翻看了自己之前记录的本子,又和孙承宗、袁可立商议一番,最后才选定了刘鸿训、孙慎孝王永光和徐光启四人。

    其中孙慎行和徐光启是朱友建早就定好的,孙慎行虽也是东林中人,但向来为人刚正不阿,让他做刑部尚书十分合适。而让徐光启这位科学大拿来做工部尚书那是再合适不过,另外朱友建还把宋应星从江西找来了,他此时正因科考失败,在老家服侍母亲。

    朱友建通过科举的档案把他给找着了,顺手也给调入工部做个主事。虽宋应星并非朱友建信王府潜邸的人,也没有从龙之功,但不过是一个正六品的官,加上这段时间清理殉之流,人心惶惶的,也就没有人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

    至于刘鸿训和王永光,也都是可堪大用之人。刘鸿训在历史上曾做到内阁首辅,辅佐崇祯皇帝处理朝政,改革吏治,提拔人才,并且积极支持袁崇焕在辽东的军事行动。而王永光此时正在南京任兵部尚书,曾单骑入军营平定了营内的噪乱,可以也是位知兵之人。

    虽他也有殉的嫌疑,但朱友建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兵部尚书这个职位上如今也只有王永光比较合适了,他要是真的不行,那也只能等以后再换了。朱友建相信,有这些人在位,自己想要推行的政策还是能够得到实施和执行的。

    而像其它的五寺寺卿以及各部侍郎,朱友建打算等这些尚书们接手之后再进行廷推,毕竟整个朝廷的官员全靠自己去选拔,那可是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

    不过在这之前,朱友建还要进行论功行赏,像英国公张惟贤、定国公徐希、怀远侯常胤绪等人,在他登基以及诛杀魏忠贤的行动中可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尤其是英国公张惟贤,若非他从中大力帮助,朱友建想要即位,那还不知道要起多少波折呢。

    不过张惟贤已经是国公了,爵位已无再晋封的可能,只能在官位上再进行加封,或者加荫其子嗣。按照张惟贤拥立启崇祯两位皇帝的功劳,其实加封个太师也不过分,但朱友建觉得,这份荣誉还是等他致休之后再给,毕竟纵观之前这两百年的大明王朝,活着时被封为太师的也就四个——李善长、张辅、张居正以及魏良卿。

    当然,其实魏良卿的那个太师只能算是个笑话,李善长和张辅都是因为军功而封的太师,张居正那也是有大功,辅佐幼主,进行一系列改革。平心而论,若无张居正的变法,大明很难再坚持这五六十年,所以他的太师那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等张惟贤致休后封太师,估计也没人能什么,但现在就不行了,现在给他,那就捧的太高了,恐怕朝野上下也会议论的。

    所以朱友建思来想去,决定将他的几个儿子孙子进行加封。接着又抬他入阁,毕竟现在内阁只有四个人,让张惟贤入阁也完全可以,他的能力和见识还是有的。于是很快,朱友建就发了旨意,晋封张惟贤为文渊阁大学士,加礼部尚书衔。

    这样一来,朱友建的内外朝核心就出炉了,内阁人员如下:

    韩爌,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加吏部尚书;

    袁可立,建极殿大学士,加户部尚书;

    孙承宗,武英殿大学士,加兵部尚书;

    张惟贤,文渊阁大学士,加礼部尚书;

    李标,东阁大学士,加刑部尚书。

    这其中,朱友建虽然没有任命次辅,但袁可立已是建极殿大学士,又掌管户部,俨然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次辅。只不过朱友建不想让朝臣们过多议论,所以暂时没有下达明旨而已。

    当然,六部尚书和督察院左都御史的任命也都在同一发了下去。不过这其中,王永光还在南京任上,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到,所以兵部暂时还由孙承宗带着人在那里撑着,他每日都得在内阁和兵部来回跑,还好老大人身体硬朗,又有朱友建派去的御医时常检查,一时半会儿倒也没什么事。

    至于定国公徐希怀远侯常胤绪等人,他们原本就是勋贵出身,掌管着五军都督府,是为军方的代表,所以不可能弃下这些而投入文官之中,而徐希已然是国公,与张惟贤一样,爵位再无晋封的可能。

    常胤绪则是只凭着这点从龙之功就想恢复祖上的开国公爵位,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朱友建想了想,加封他们的子嗣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况且徐允祯、常延龄、汤文琼和邓文明四个的能力也确实不错,放出去好好历练一番,必然能够有一番不的作为。

    故而朱友建在与刘莱臣宋献策商议之后,又叫来徐希常胤绪等人,征询了他们的意见之后,便将常延龄徐允祯四个分别任命为三大营的总兵和副总兵,分别统管了数千人马。三大营整顿在即,有了这几个先行进去摸情况,朱友建相信到时候自己改编整顿时遇到的阻力也会一些。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