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言情 > 重振大明朝
文 / 万里高歌

第三百四十五章 进行互市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铁器,在封建社会代表着什么,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很清楚。即使到了明末之时,火器已经发展得算是比较成熟了。但实际上在绝大部分战斗中,占据着绝对主力的,仍然是身披铠甲、手持冷兵器的各个兵种。

    不要以为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才缺少铁器。其实若是纵观整个世界,或者是整个亚欧大陆上,真正能够做出上好的兵器的,只有大明跟欧洲几个国家。而且欧洲那些国家的冶铁技术也是近一两百年才有突破,逐渐接近大明的水平的。

    至于其他的那些国家,根本就没有这种技术。即便是他们国内拥有大量的铁矿,但也只能是望宝山而不可得,除了看着之外,也没有太多将铁矿石变成铁器的方法。甚至很多都是整日生活在矿石旁边,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宝藏。

    所以,贺逢圣拿出铁器这么个大杀器,别对占城这么一个国了,即便是类似安南朝鲜这样情况相对要好上许多的国家,必然也会心痒难耐的。大明的铁器,尤其是各种兵器,即使那些兵器是大明用剩下、打发下来的,那也要比他们手中用的大部分都要好。只要放出来,那必然是争抢的对象。

    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婆阿就已经在心动了:占城现在虽不像以前那样,拥有广大的土地,人口也多,种植的稻米更是有不少都烂在地里。但其实就算是现在,粮食依然多得吃不完,每年霉烂在各个府库中的稻米也是不可计数。若是能够拿出这些稻米去换取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甚至是铁器,那可真的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若是跟这些相比,拿出十万石粮食进贡给大明,那还真的算不上什么了,何况人家的兵马还在保卫着自己国家的安全。不过话虽然是这么,事情按道理也应该这样做。但要是能再压下一些价格,那不是更好吗?又有谁会真的嫌自己口袋里钱太多的?

    于是婆阿仍旧装出一副有些为难的样子:“上使,若是能够与大明进行互市,这亦是吾国之夙愿,吾国百姓也必然会感念朝之恩德。可每年要拿出十万石稻米,这确实不是一笔数目。占城国民寡,实在是有些负担不起,还请上国能够酌情给予减少,也好使占城百姓更加感激朝。”

    贺逢圣听到婆阿这么,原本确实是打算按照愿计划减少一些的。毕竟自己要是不稍稍退让一些,婆阿再不松口,那这谈判岂不是就要僵住了?可正要开口之际,他忽然间又想起来皇上可每年还许诺了给占城上等的玻璃五百块作为回赠呢!

    于是贺逢圣刚刚张开的口立刻又合上,微微一顿,便决定还是先把这个条件提出来,看看婆阿有什么反应再。万一婆阿听完这个条件,比自己先让步了也不定。

    “国主,我皇曾言: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大明对各个藩国一向也都是‘厚往薄来’,这点想必国主也一定有所耳闻。占城此次若是以十万石稻米为贡,我大明便会用上等的琉璃五百块赐予占城,以作回礼。”朱友建虽然已经在京师普及了玻璃的叫法,可架不住大多数人仍然叫琉璃,而贺逢圣自然也不能免俗,在这里的也是琉璃。

    五百块上等的琉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琉璃的价值婆阿是清楚的,他也不是没有见过。但五百块琉璃放在一起,那会是个什么样的,还真没有人去想过。寻常的时候若是能得到一两件琉璃制品,那都是可以赏玩、吹嘘好长一段时间了。

    而现在呢?竟然有五百块琉璃就这么放在了面前。这个数量不仅是婆阿难以想象的,就连下边在场的那一众占城的大臣们,这会儿也都是眼冒金光,直恨不得把琉璃现在就摆到他们面前。有的人甚至都已经开始在悄悄地计算这五百块琉璃的价值,以及自己到时候能分到多少了。

    看到下边很多的大臣们都已经有些意动,婆阿心中也已经进行了一番计较的计较:原本在启五年派遣使臣去大明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可以拿出五六万石稻米为贡品的打算了。而现在大明反过来问自己要十万石,看上去是很多。但若是先减去自己当时的心里价位,再算一算那五百块琉璃的价值,其实也差不多是能值这多出来的几万稻米的价格了。更何况现在大明还答应了要和自己互市,这其中潜在的利益和好处,那又怎么是三言两语就能清楚的?

    要是这么一算下来,自己是根本不吃亏的。毕竟这是拿自己国内吃不完,多余的,甚至可以是烂在仓库或者地里的那些稻米。换回来的却是自己国内急需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等,还有铁器和琉璃。这种好事,真的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既然上国有如此诚意,王若是还推脱,那就是真的辜负了上国的一番好意,也让上使此番的辛苦奔波白费了。大明与占城两国世代交好,也愿以后能长期互市,以利两国百姓。我占城每年愿以十万石稻米为贡,进献朝,以充军资之用!”

    婆阿也是一个聪明人。总体上来,在这一系列的谈判中,占城已经占了不少的便宜了。甚至都可以,即使大明什么都不付出,就把那一万兵马往高平一驻扎,占城最后还是会乖乖的献上稻米。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占城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婆阿好不容易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又怎么可能轻易放掉?

    估计也是担心夜长梦多,自己想要的已经基本都得到了,而且还额外得到了这许多的好处。婆阿害怕要是自己再不吐口,万一再生出什么变化来,那反倒就会弄巧成拙了。因此在贺逢圣再次话前,婆阿就急忙答应了下来。

    贺逢圣见到婆阿满口答应下来,根本不再讨价还价,心中也是十分高兴,自己这次不但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而且还是超额的完成了。原本皇上是只打算要占城出八万石稻米的岁贡,却没想到现在自己竟然谈到了十万石,人家一点都没带还价的。

    而且这可不仅仅是从表面上看到的多出来两万石粮食这么简单。贺逢圣跟婆阿皇上派贵州总兵张彦芳带了上万的精锐进驻了高平,但其实是只派了八千人。若是再刨掉历来吃空饷的传统带来的缺额,这八千人实际上能有六千多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可即便是只有六千人,这一年下来人吃马嚼的,最少也要三四万石的粮食。若是再加上所需要的军饷和物资什么的,这个支出全部折合成银子,还真就差不多像贺逢圣跟婆阿的那样。即便是要不了二三十万的银子,但最少也需要十万两以上。这少吗?真的不少。所以想一想大明现在花费着全部税收的一半以上在养着几十万的兵马,那可真的是一点也不容易。

    不过现在就好了,占城每年愿意上贡十万石稻米,完全可以把这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供给张彦芳部,一来省去了从国内转运之苦,二来也能减少路上不的损耗,三则国内也能省下来这几万石的粮食,再用到别的需要的地方去。

    至于岁贡剩下来的那几万稻米,则可以跟着这之后互市换来的粮食一起装船,运往京师或者其他需要的地方。这样一算下来,简直就是一箭四雕啊!这一进一出,能节省不少的粮食呢!也极大地减轻了国内的负担。

    于是,大明与占城岁贡和互市的问题就在贺逢圣最后抛出来五百块玻璃之后,被占城国王婆阿给一口答应下来。而且似乎是真的怕大明再变卦一样,婆阿当就命人立刻发布下诏书,告诉占城全国的百姓:从即日起就可以拿稻米来和大明停靠在码头的船队进行互市,以换取所需要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物品。至于原本谈好的铁器,那自然是只有占城的官方才可以在与大明进行互市时换取的,你们作为普通百姓,没事要铁器做什么?想要造反吗?

    占城这些年来虽被安南紧逼打压得厉害,国土和人口都大幅度缩水。但由于最近十多年安南内部郑阮二主的不断对抗,为林挡实力强于自己的郑主,阮主也是在极力想把占城拉入自己的阵营之中,以抵挡愈发咄咄逼饶郑主。所以即便占城经常会在私底下做一些动作,阮主依然还是拉拢多于打压的。

    因此最近的几年以来,占城的情况相对来反而比之前还要好上许多,算是比较平和的。国内的百姓们能够安心从事生产,再加上占城又有着得独厚的优势,故而仓廪充实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不过由于占城跟大明之间并没有陆路相通,再加上北方安南的严密封锁,所以占城国内的茶叶、瓷器、丝绸以及铁制品是极度匮乏的,对于这些东西的需求量也是极大的。之前仅仅靠着从安南的路偷运走私进来的那一点,或者是再加上偶尔有艘船只带来的一些,根本就无法满足整个占城的内部需求,甚至就连王室的需要都无法满足。

    最先得到这个消息的自然是王都宾童龙以及附近的百姓们,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居住在海边的民众。他们还没看完婆阿颁下的诏书,就发现朝的的船队已经在那位使的命令下,在码头边开设了进行互市的集市,他们这时候又哪里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立刻就返回家中,带着自家多余的稻米来换取所需要的各种用品。甚至还有不少的大户人家更是用马车拉着成车成车的粮食,前来进行互市,再把换到的东西再用车给运回去。

    不过这些终究还只是头,绝大部分百姓手中就算有存粮,那也不会太多。况且如今的占城国面积不大,从王都到最远的地方,骑快马也不过两就能到,所以没用几,许多其他地方的占城百姓,也都纷纷肩扛车拉,带着大批的粮食来到了互市的地点,换弱物。

    但实际上他们拿走的也只是很的一部分,能够吃进更多的还是那些大型的商户,他们不仅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粮食,而且也已经从这之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们发觉这次互市对自身来是十分有利可图的,所以这些人是恨不得能够立刻将自己手里所有的粮食都给换出去,再大规模地吃进这些物资,准备先暂时囤积起来,等之后再高价销售到那些急需的地区。

    在这短短的几时间之内,原本就比较热闹的码头,现在更是人来人往,火爆非凡。若非占城官府为此还专门调来了一队维持秩序的士兵,再加上贺逢圣这边也让手下的所有士兵都随时注意管控,那这里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的事情来呢!

    贺逢圣此次带来的这些互市的各类物品,不光是占城的普通民众需要,那些达官贵人自然是更加地需要。所以别看那些百姓和地主富商们换走了不少,但其实最大的买家还是占城王室和那些各级的官吏们。别人不,仅仅是占城的王室就换了十万石大米出来,若是再加上各级官员以及占城官方的兑换,为了这次互市带来的上百船货物,足足就有一半都进入了他们的口袋里。

    大明水师的士卒以及那些商船上的水手们这会儿全都变成了苦力,将船上的各种货物一件一件的搬下来,另一边再把换来的一袋袋大米重新搬上船装好。各级将领以及随船而来的官员们这时候则都成了商贩,与那些来进行互市的人不断的讨价还价,最后再成交。船上的货物在飞速的减少着,而粮食摞的是越来越高,船只的吃水线则是明显的在加深着。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