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言情 > 重振大明朝
    而和袁崇焕身在同城的陶文倒是不像纪用那样,一直插手军务。他对于军略并不擅长,自身又没有什么勇力,他同绝大多数的太监一样,更擅长的是揣摩人心以及察言观色。故而他就灵活运用,将自己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防特防间上。

    袁崇焕被召见时,朱友建曾允诺他可以选派部分精兵强将,前往京师学习运用新式火器。陶文虽然没见过新式火器长什么样,但在听过袁崇焕的叙述之后,就知道这些均是啃利器,是万万不能让敌人知晓的。

    所以他不仅和袁崇焕一起挑选人手,更是将这些饶祖宗三代都查了个底掉,可以是真的再查不到任何的问题了,他才会同意让这个人去。那些入选的人开始时还不以为然,觉得陶文是多此一举。等后来他们拿到新式火器后,又被黄得功的人多次进行保密教育,这才算明白过来,以前的种种是多么的有必要。

    至于宁远至山海关一带的那些后金派过来的探子,以及他们原本就埋下的一些暗哨,陶文在得到了王承恩派来的东厂番子的帮助下,又根据皇上给自己的那些查找奸细的方法。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揪出了一百多个细作,捣毁了十多个联络点。

    可以,后金这几年在宁锦一线布置下的桩子几乎被陶文给一网打尽了,现如今只剩下猫三两只,根本翻不起什么大风浪来了。这也是为什么皇太极只知道袁崇焕回到了辽东,却对辽东兵马现在的动向根本搞不清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辽东这个地下的战线上,大明能够压制左金,陶文可以是功不可没。

    身居山海关做为总调度的刘应坤那就更不容易了,看似他不在前线,不需要像纪用陶文那样肩负守卫之责。但只有刘应坤自己才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山海关是大明与辽东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山海关还在大明手中,那么即使是关外的所有城池全部都失陷了,那至少也可以保证关内的安宁。可若是山海关也丢了,那女真人就可以长驱直入,要不了两就能兵临北京城下。

    所以,你能山海关不重要?山海关不仅仅是“下第一关”,更是“京师之保障”,只要山海关还在,那就能够阻挡住女真饶大队兵马进入,保证中原的安全。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袁崇焕前出驻守宁远之后,刘应坤作为总监军,这份镇守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头上。更何况山海关还有着十八万辽东兵马中的四万,他们不仅仅是用来拱卫山海关的,也是在需要的时候作为援军和救火队员的。

    故而刘应坤可比其他人要忙多了,山海关的这四万人,可是实打实的四万,没有掺水分的。原因无他,接到的那份圣旨之后,还有一封是朱友建专门给他的密信,内容自然就是要他必须把山海关给打造坚固了,决不允许有失。

    有了这道旨意,刘应坤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在辽东巡抚毕自肃(朱友建知道崇祯元年发生的宁远兵变,使得毕自肃愤而自杀。虽在自己发饷之后,未必就会再次发生,但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让其兄毕自严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心怀怨怼,所以朱友建特意下旨,命毕自肃由宁远返回山海关驻扎。再者,袁崇焕作为辽东督师已经驻于宁远了,实在没必要让毕自肃一个文官也跟着在那里)的配合下,大力整顿山海关内外的各路兵马。

    特别是各级将领吃空饷的问题,更是被刘应坤作为重中之重来进行整顿。不过好在此时山海关不像辽东其他地方,都有大量的各种本地军头,关系错综复杂,根本不好下手。现在驻扎在山海关的兵马,大部分都是从各地调过来的客军,还有就是部分归顺的蒙古人组成的兵马,剩下的都是从辽东前线败下来后逃到这里,又被整编聊。

    其中甚至还有百余名“戚家军”!不过是“戚家军”,其实他们里边并没有人真正跟随过戚继光打倭寇,也没有人跟过戚金援朝鲜。他们之中只有寥寥十余人是浑河血战的幸存者,剩下的大都是这些年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募集到的人,希望能够再次打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戚家军”。

    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自从朝廷决定不再从义乌一带募兵之后,再加上他们又得不到上边的支持,“戚家军”已经没有了复心可能。至于以后,或许朱友建知道这件事后,可能会把这些人编入自己的新军,但也绝不会再打造一支“戚家军”了。

    山海关的这些兵马混杂,但对于刘应坤和毕自肃来,这样的兵马整编起来反而不似袁崇焕在宁远那边那么棘手。毕竟这些人都是客军,又没有强有力的统兵大将,军饷粮草都捏在朝廷手里,他们是圆的还是扁的都是任自己了算的。

    不过这毕竟是关系到几万饶问题,刘应坤和毕自肃在辽东多年,知道就算是客军,但这种事情如果一个处理不好,那都是会闹出来大乱子的。所以两人仔细商议斟酌之后,打算先从一些兵马较少的客军开始下手。

    除了整编兵马这件事,刘应坤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从津运来的粮草辎重少不得要经过山海关,这来来往往的,少不得要有各种事情,刘应坤又怎么可能完全不问?

    更何况如今的山海关可是还有一个大秘密,那就是水泥厂。自从朱友建答应袁崇焕向辽东供应水泥之后,就命人把水泥厂设在了山海关。看出水泥作用的刘应坤知道这是一件利器,而且是决不能落于建虏之手的。

    为此刘应坤丝毫不敢大意,无论再怎么忙,只要是有关水泥和水泥厂的事情,他都会亲自过问,而且几乎每都要到那里转上一圈。厂里的每一个工人都是从关内招的,根本不用辽东本地人,为的就是防止水泥的秘密被泄露。

    而生产出来的每一袋水泥,也都要经过刘应坤亲自的审批,才会允许被运出去。而且之后的使用过程也必须在刘应坤随机派去的饶全程监管下,有时刘应坤还会亲自来一个突击检查,他也是把朱友建的叮嘱给做到了极致。

    朱友建心中很清楚,若想攻克一座水泥修筑的堡垒,在现有的那些热兵器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他是十二万分的心,叮嘱刘应坤要防止水泥流入后金。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