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上元宝

第255章 不是砖家的专家(一)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总算是听完了郭侍郎讲的故事,胡刺史觉得这更像是另一个韩胜的传奇故事。

    这故事听得他莫名恼怒起来:

    “韩胜矮胜,你真糊涂!本官让你交给宇文云大人的信你怎么就没有送到呢?如此落魄,真是活该!不过——或许是这小子祖上积了阴德,坟茔里冒青烟,才这般福大命大造化大,到头来混了个翰林学士的头衔!”

    在这儿,我们得替韩学士说上几句话。一花一菩提,一人一世界。这人世间的苦与乐,原本只有你自己亲历了的才是真。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完全对你的苦乐感同身受。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果有人说我理解你,那也基本是安慰人的鬼话。

    韩胜在京城的这段经历,其实并没人真真了解。只因为皇上对这个年轻人在困顿之时恪守孝道的赞许,文武百官乃至于天子脚下的黎民百姓都才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据郭侍郎说,圣上钦点韩胜为翰林学士之后,关于他的故事在长安城里流传开来,都有了好几个版本呢。可咱宇文云大人无论听了哪个版本,心里都不舒服。就在前几日,京兆府的孟大府尹说漏了嘴,刚一提起韩胜这个名,就被宇文大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胡刺史听郭侍郎讲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沮丧、懊恼一股脑儿涌上心头。他懊恼自己没把此事办妥,不仅让宇文大人赔了潜力股又丢了颜面,而且还连累了内兄孟府尹。

    “姓胡的,你真糊涂!真是王八蛋一颗!”

    胡刺史在心里狠狠骂了自己一顿,尽量将这糟糕心情掩藏在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下。对郭大人的话,他假装听得饶有兴致,“嗯啊”回应,频频点头。\0

    工部侍郎郭同志视察了兰州州城营建情况,结果比此前“和摸鱼”汇报的要让人欣慰得多,一直压在他心上的重担这才算落了地。

    祁森郎中的“祁氏土作法”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已经在我大唐的城建中全面推广开来。孙本方少匠的“三色灰土法”早就名扬四海,在这次兰州州城营建中又因徒弟江涛的大胆设想与成功实验而得以灵活应用,实践证明这完全是成功的。

    因此,地基工程质量没得说,这让郭侍郎脸上又频添几分得意的神色。他捋一捋胡子,嘴角露出一丝笑,心说:

    “现在就看你土行孙孙本方的本事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理,没有城砖,如何筑城墙?下一阶段的营造工程,挡在祁森大人面前的是如何烧出质量合格的城砖的问题。

    作为将作监驻工地的技术总监,这事由“土行孙”孙本方全权负责。

    “简直是开国际玩笑,三个月能烧出质量上乘的城砖吗!”孙师父心中焦躁不安。

    听徒弟江涛说有办法,他只当是安慰自己的话。甄官署那么大一帮人一年四季专门琢磨烧制砖瓦的技术,三个月内都没法让砖坯子自然风干。你一个小小木匠,哪能够懂得技术含量这么高的活儿呢?这不瞎说吹牛吗?

    于是乎,孙师父带着一帮砖家四处勘探。目标有二:一个是找到适合做砖坯的粘土,另一个是砖窑选址。

    天黑前,孙师父带着这些个砖家们回到了城里。江涛见师父“土行孙”灰头土脸,一脸沮丧,心想师父一定是遇到了大难题。

    吃过晚饭,孙师父立即组织召开了一个有关烧制城砖工作的内部专门会议。参会人员仅限于他和三个徒弟,还有甄官署负责人甄官令、丞以及“巧儿匠三十人。

    三十多个人团坐在一个并不十分宽敞的房间里,热气腾腾。昏暗的烛光下,看不清表情,孙师父显得像一尊雕像,用拳头支撑着脑袋。他慢吞吞地开口道:

    “众位,上头给咱们给了个筛子真是尿不满呀!本官看烧砖的事,难呐!”

    大伙都默默点头,有人还附和道:

    “难呐,确实难!”

    孙师父沉吟了一下,挪了挪屁股,直了直腰身,声音仿佛提高了八度,道:

    “众位兄弟、三个徒儿,这次州城营建工期紧任务重,朝廷给咱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都得按期交出三十万块质量合格的城砖,期限是三个月。同志们,仅仅三个月,你们认为可能吗?”

    说到这儿,他停了下来,盯着每个人的脸,仿佛在一一征询。屋子里静得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与呼吸。一股微风从门里吹进来,烛光摇曳,一个个被夸大了的人影,在墙上晃动着,如同怪兽。

    砖家们到底没人吱声。他们都明白这事的难度,也知道说错话或者办砸了的后果。江涛却开口了:

    “师父,我认为不是不可能。烧砖嘛,不就是砖坯的土和火候的问题?有这么多砖家在,我们还怕什么?晚辈有个想法,说出来师父还有各位砖家可不要笑话!”

    江涛说到这儿朝师父脸上瞅了瞅。孙师父听徒儿突然发言了,虽然觉得他有些唐突不懂礼节,但也并未放在心上。他转念一想,也许徒弟江涛的话能够引起大伙儿的热烈讨论,说不定还能讨论出点眉目,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便道:

    “既然大人们很慎重,徒儿先说也无妨。你说出来让砖家们议议,看看能否解决点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毕竟人多智慧也高嘛!”

    听了师父的鼓励,江涛这才大胆说了下去:

    “诸位,晚辈班门弄斧了。依我看,咱首先得选个好窑址。据我所知,咱这黄土山沟沟里,一年四季刮的风,不是南风,便是北风,而且气候特别干燥。如此一来,晾干砖坯岂不方便?”

    砖家们听到这儿便坐不住了,有人哈哈大笑起来。有一位年长的巧儿匠故意装作好奇地问道:

    “你娃娃的意思是将砖坯子放在大风地里吹吗?那倒不如放到太阳底下晒得了!”

    江涛站起身子来,向他施礼并回答道:

    “前辈见笑,晚辈虽然不懂烧砖技艺,但常识还是知道些的。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咱何不在干燥的山崖下凿洞,在洞穴里阴干砖坯呢?”

    那巧儿匠老前辈听了这年轻人的话,觉得这法子可行,便笑道:

    “你小子,行啊!老朽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大家看呢?”

    有人提出了质疑:

    “难道洞穴里晾干耗费的时间就少了吗?依本人看,三个月还是干不了!”

    大家都在摇头,意思是:瞧,这不等于白说吗?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